跳至內容

語言

購物車

您的購物車為空

扭金織夢:Leen Heyne 的故事

在歐洲,珠寶工藝常被視為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,但對於荷蘭珠寶藝術家 Leen Heyne 而言,他的金匠之路卻源於純粹的興趣、堅毅與努力,以及不斷演進的視野。他不僅突破了傳統珠寶工藝的界限,更重新定義了珠寶藝術的可能性。

這段關於 Heyne 的訪談,由香港金子良晨創始人陳業於 Heyne 首次到訪香港期間進行,並圍繞他的展覽《Mystique: Leen Heyne Artistry of Alloy and Gems》展開。展覽全面揭示了 Heyne 以金屬與寶石為創作媒介,將工藝與藝術融為一體的全新高度。

早在 2017 年,陳業初次發現 Heyne 的作品時,便被他極簡主義設計中蘊藏的能量與個性深深吸引,開始在香港推廣他的創作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Heyne 的設計從早期簡單的金屬扭曲形式,逐漸發展為層次豐富、結構多變的珠寶藝術作品。近年來,他融入鈦金屬鑲嵌古董鑽石、翡翠與旦面寶石創作,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價值與能量。

Heyne 的故事是一場將夢想透過雙手實現的旅程,也是一段藝術與工藝不斷交融的探索之路。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創作世界!

藝術與工藝之間:Leen Heyne 敲了金工之門

Leen Heyne 成為金匠的旅程,是一次在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選擇。出生於荷蘭的他,並非來自於珠寶世家,但自幼浸潤於藝術氛圍之中。Heyne 的母親在一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作,讓他從小便接觸到各種藝術展覽與創作形式。他坦言:「學校的學業並不是我的強 項,但我喜歡創作。畫畫和手工製作一直帶給我快樂。」當年歲面臨未來方向的抉擇時,藝術學校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選擇。然而,Heyne 並未選擇這條看似順理成章的道路。他意識到自己需要的是一門更實際的技藝,一門可以用心學習並精通的手藝。於是,他看上了金工學校,並毅然決定就讀,踏入了金匠的工藝之門。當時,他對金工技術和珠寶世界一無所知,但隨著深入的學習,他逐漸被這門技藝深深吸引。早期啟發他靈感的,包括了法國珠寶設計大師拉利克(René Lalique)的作品。除了在金工學校的訓練之外,年輕時的 Heyne 還曾從事單車維修工作。這段經歷讓他對金屬與工藝有了另一層獨特而深入的理解。

完成學業後,Heyne 在一位當地金匠的工作坊中開始了學徒生涯。這位師傅以嚴格和專注著稱,Heyne 在這段時間紮實地掌握了金工基礎。同時,他也接觸到了一些當代珠寶作品,包括慕尼黑金工大師 Rudi Sand 的作品。這些作品拓展了他的視野,啟發他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,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世界。

事業初章:一步一戒指,直到更大的閃耀

Heyne 的事業歷程是一個值得每個年輕工藝人借鑒的故事:從興趣出發,孜孜不倦地探索金屬的可能性,堅持不懈,以作品詮釋自己對美的態度。他的生存軌跡同樣簡單而明確:親手做好一枚戒指,賣出一枚戒指,一步步積累經驗與資金。不妥協於現實的壓力,他始終堅守夢想,向著目標堅定前行。

他的首個珠寶系列展現了標誌性的簡約金屬折疊設計。他回憶道:「那些就是我的第一個作品系列,我製作了一小批樣品,連續參加了 4 次慕尼黑珠寶展,事業就開始了。」通過展覽,他的作品逐漸打開了市場,並開始在一些小型珠寶店和藝廊中銷售,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名聲。「一開始確實有點艱難。我必須製作很多結婚戒指,才能存下錢去買第一顆 3 克拉古董枕形鑽石。」他分享道。「但我從不覺得這是一種負擔。我對這一切充滿熱情,並樂於為此努力。每一步的積累都讓我更接近夢想。」

事業發展的另一個關鍵轉折點則來自 Instagram。雖然 Heyne 加入 Instagram 的時間相對較晚,但它成為了他創作生涯的重要推動力。「Instagram 向我打開了當代珠寶與古代珠寶的全新世界,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見過的。」他說。「特別是那些獨一無二的古董鑽石,它們的特殊形狀和切割魅力激發了我創作獨一無二作品的靈感。」這些古董鑽石的獨特性促使 Heyne 進行了創作方向的轉變。「像一顆特別的長形棕色梨形鑽石,你不可能找到第二顆一模一樣的。它們需要特別的設計,這改變了我的方向。我開始專注於創作獨一無二的作品。」Instagram 不僅成為他的靈感來源,也讓他的作品能夠被更多人看見,進一步穩固了他在珠寶設計界的地位。

回顧這段旅程,Heyne 對那些早期的努力滿懷感激。「我還記得大多數的作品。那些鑽石都是我用心挑選的,它們依然留存在我的記憶中。」他說道。

藝術之道

Leen Heyne 這次受金子良晨的邀請,除了作品外,還應藝廊主人陳業帶了許多的測試 品,是首次 Heyne 對外公開他製作的技巧痕跡。這坦蕩蕩的展示非常重要,揭示了 Heyne 的創作不僅僅是從紙上設計出來,或者交由另外一位經驗豐富的金匠代工完成,而是透過數百次甚至千次的測試與嘗試才得以親手呈現。

測試作品對 Heyne 的創作至關重要,它們記錄了他如何與金屬對話。「金屬本身會告訴 我,我可以做什麼。」他說道。通過測試金屬,觀察它對施力的反應,並嘗試找出更合適的方式來使金屬與寶石達到和諧。他還指出,金工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,與學會騎自行車後永遠記得的方法不同,金工需要持續的實驗和探索。

Heyne 的身份定義,並不能簡單地歸類為金匠、設計師或藝術家,而是多重角色的融合。對此,他認為自己是一個「Bender(意為彎曲金屬的人)」與「極簡主義者」。「我盡量讓金屬和寶石都找到最合適的位置,以展現出最純正的美,為此我努力保持藝術語言的真實。」他說。

Heyne 的作品看起來雖然非常簡單,但卻蘊含著滿滿的張力:「我的作品是透過力量和張力彎折而成的,這種能量會以某種方式保留在作品中。」他解釋,與電腦設計並用鑄造或打印技術製作的作品相比,即便外觀上一樣,他的作品更能傳遞出創作過程中的真實感與張力。「我的作品與眾不同,觀賞者會感覺到這一點。」 在談到他創作過程中的情感時,Heyne 坦言,他的創作旅程充滿了情感的起伏,包括純粹的快樂、自我懷疑與挫折。他提到,當靈感帶來一個新設計時,創作過程便由此開始,而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寶石的鑲嵌,這是一個高風險且耗費大量精力的過程。然而,當一件作品完成時,他便感到釋然,因為作品可以離開他,去到自己的世界。

未來的方向:從量到質的轉變

在訪談中,當被問及未來的創作方向時,Leen Heyne 分享了他對創作與品牌發展的思考,以及他對質量與個人成長的重視。 Heyne 提到,他曾經考慮過將自己的作品規模擴大,也曾有過專注於「數量」增長的想法。然而,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逐漸意識到這並不符合他內心的追求。「擴展數量從來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。」他說。「現在我感覺自己不需要在數量上擴展,而是要在質量上進一步提升。」這一轉變反映了他對創作本質的重新認識,也讓他更加專注於每一件作品的獨特性與內在價值。

初踏香港:荷蘭設計師與翡翠的對話

Leen Heyne,這位來自荷蘭的設計師,首次造訪香港,帶來了幾件與翡翠相關的作品。 這樣的選擇讓當地觀眾感到驚訝與好奇,因為翡翠通常被視為東方文化的象徵,而一位來自歐洲的設計師,如何與這種石材產生聯繫,成為了討論的焦點。

當被問及他對翡翠的感受時,Heyne 回憶起自己與這種石材的初次邂逅。那是一個忙碌的工作日,他打開包裹,第一眼見到翡翠時,立刻被它的美所吸引。這顆翡翠帶給他一股平靜的能量,讓他放下手邊的忙碌,走到花園裡靜靜坐著。「翡翠是一種非常平靜、美麗又柔和的石頭,」他說,「但令人驚訝的是,它的堅韌也讓它非常適合我的工作。」測試翡翠的特性後,Heyne 更加確信它適合融入自己的設計中。他提到一個古老的中國諺語:「如果用錘子敲擊水晶,它會斷成兩塊;敲擊鑽石,它會碎成千片;但敲擊翡翠,它會發出像鐘聲一樣的聲音。」這句話深深打動了他,也讓他聯想到自己在創作中需要施加的力量。「我的鑲嵌技術比較不傳統,有時需要用很大的力氣,而翡翠的堅韌正好能承受這些挑戰,這也是我選擇它的原因。」

對香港的第一印象

這次訪問香港,對 Heyne 而言不僅是一趟工作之旅,還是一場文化體驗。他形容香港是一座令人驚嘆的城市。「這裡非常有活力,也很繁忙,但同時又讓人覺得井然有序,走在街上很安全。」他表示,香港的美食更是讓他印象深刻。

初到香港時,Heyne 無法想像自己能住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城市。但短短一週的時間裡,他改變了看法。「現在我可以理解,為什麼人們會想住在這樣的地方。」

未來的印記

從修理自行車到打造極簡主義的彎折戒指,再到如今創作雕塑般的珠寶藝術作品,Leen Heyne 的旅程展現了他對熱情與堅持的完美詮釋。他的作品超越了傳統珠寶製作的範疇,將工藝與藝術融為一體,創造出充滿能量與價值的創作。

無論是古董鑽石的迷人魅力、翡翠的平靜之美,還是人手製作的堅韌力量,Heyne 的作品總能打動人心、啟發靈感。他始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,並以此在藝術與金工珠寶的世界中開闢出一條獨特的道路,一件又一件的傑作,成就著屬於他的傳奇。